10月18日下午,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教授、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徐静波教授应邀莅临我院,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东亚文化圈的实像与虚像”的讲座。本次讲座在逸夫人文楼A2014室举行,由梁青老师主持。
本次讲座,徐静波教授从“东亚文化圈”这一概念着手,详细介绍了东亚文化圈的形成、演变、现状及其意义,阐述了“东亚文化圈”这一概念对于当前东亚各国发展的启示,试图探讨以此为基础的东亚共同体构建的未来前景,并回答了在场师生们关于日本文化以及东亚各国发展的相关问题。
首先,徐教授从“东亚文化圈”概念的提出说起,为我们讲解了这一特殊概念的来源、历史文化内涵和地理意义。在这一部分,徐教授为我们介绍了东亚文化圈的核心内容,主要包含了如下几个层面:(1)农耕文明(农耕生活、以氏族血缘为基础的村落以及部落国家的形成、相应的礼仪祭祀等);(2)汉字和汉文;(3)儒家思想以及部分的道家思想;(4)汉译或部分中国化的佛教;(5)以律令制为代表的政治法律体系;(6)大部分起源于中国的艺术(包括建筑、庭园、书法绘画等)。
其次,徐教授讲解了东亚大陆文化向东部南面的传播。徐教授详细分析了东亚大陆文化在朝鲜、日本、越南以及琉球的广泛传播,他认为这一传播过程,随着汉文化及古代汉族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此外,徐教授提出,由于朝鲜、日本和越南在近代取得了快速发展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文字;加之近代西方文化对东亚大陆文化的冲击,东亚文化圈在近代渐趋崩解。
再次,徐教授分析了东亚文化圈的现状与未来。徐教授认为,这一概念的核心文化是农耕文明时期的产物,同时在其它东亚国家以及西方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渐趋瓦解。但是如果此概念能够重新崛起于今天,这将会是中国建立、增强、传播文化魅力的好时机;而对于东亚国家而言,东亚传统文化也可以成为维系、增进彼此沟通交流的情感纽带。
此外,徐教授谈到,如果可以最大程度地盘活“东亚文化圈”这一文化资源,有效利用各种新的传承形式,加强各国之间的人文交流,从而唤醒东亚各国人民的历史记忆,并以此拉近、强化各国发展过程中的文化认同感、归属感,这将成为中国与东亚邻国开展可持续性文化互动的一个稳定基点。
最后,在提问环节中,现场同学问到,“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在提出‘东亚文化圈’的概念的同时,而不被其他国家认为是大中华主义?”针对这一问题,徐教授中肯地提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以平等的态度面对各国。本次讲座,徐教授以其渊博的知识素养和精彩的讲授,赢得了全场师生的掌声。
专家简介:
徐静波,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教授,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研究领域为中日文化关系、中日文化比较。专著有《东风从西边吹来——中华文化在日本》、《近代日本文化人与上海(1923-1946)》、《和食:日本文化的另一种形态》等9种,译著有《白河夜船》、《魔都》等16种,编著有《日本历史与文化研究》等12种。曾在神户大学、东洋大学、京都大学等日本多所大学担任教授。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共6项,目前担任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的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