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7日(周四)上午9:50在逸夫人文楼A2014学术报告厅,金沙js93252特别邀请了北京外国语大学马会娟教授为我院师生进行了题为“中国文化外译与译者的翻译能力”的学术讲座。
讲座一开始,马会娟教授就对中国文学外译的主体提出了五个问题,中国文化外译应该由谁来做?是中国译者?外国译者?还是中外译者合作翻译?这三种类型的文学翻译各有什么特点?紧接着马会娟教授谈到想要翻译好中国文化,有两点方面的要求,首先是对中国文化的翻译:理解的正确与否,其次是文学的语言:生动形象与否。马会娟教授对“高烧银烛,低垂粉颈,不知观何书而出身若此。”的翻译要点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以此来告诉我们在这两个方面都有努力地空间,一名好的中国文化外译者不仅需要懂得英、美人的思维,也需要培养对文字的审美修养。
整个讲座,马会娟老师以熊式一翻译的 《王宝川》为例,对译本进行了各个方面的赏析,并强调,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好的文学翻译首先是翻译文学,是解释文学的一部分,是世界文学经典作品。而文学翻译质量与译者的跨文化翻译能力有关,而与译者的国别无关。
最后马会娟教授为中国文化外译与翻译能力培养带来了一些启示:1、熟悉所翻译的内容。2、了解译入语读者的需求。3、文写写作和创新能力。4、有效地广告宣传和赞助人的支持。5、良好的翻译接受环境。马会娟教授回答了中国文化由谁来译的问题。当然是具有良好文学文化修养的任何国家的译者。
本次讲座,由马会娟教授带领着大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由浅入深。同学们参与度很高。讲座结束后,同学们表示在这次讲座中学习到很多,同时也深有感悟,不仅要在课堂上努力学习翻译技巧和语言能力,更应该经常读经典名著去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专家简介:马会娟,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翻译研究中心主任,《翻译界》主编。南开大学博士,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后,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院、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担任国际期刊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A&HCI)和国内多家期刊的编委。在国际期刊BABEL(SSCI), META(A&HCI), PERSPECTIVES(A&HCI)及CSSCI期刊等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专业教程、学术译著九部。专著《汉译英翻译能力研究》获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