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8日星期三下午两点,我院王晶晶老师为金沙js93252师生展了开题为“Self-mentions in Chinese PhD Students' Academic English Writing”的学术讲座,金沙js93252多位骨干教师、英语专业研究生到场聆听。
整场讲座,王老师主要从自己的论文展开,向全院师生介绍了她在自我指称词方面的调查研究过程及成果,试图启发我们在学术论文写作时正确巧妙地使用自我指称词,走出不能用“我”,“我们”等自我显示度高的词的误区。接下来,她分别从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及讨论四个方面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成果。研究背景上,以往学术界的传统观念认为,论文仅汇报客观研究成果,自我指称语( 如“I,we”) 的使用有违学术规范,从而导致教科书建议学生在学术写作中摒弃这类词。然而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学术语篇广泛使用自我指称语,而且这一元话语策略在促进作者与读者互动、建构作者立场、彰显作者身份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研究问题上,此研究试图解释:1)自我指称语在博士生学术论文与国际期刊论文中有何分布特征? 2)自我指称语在不同学科博士生学术论文与国际期刊论文中的分布有何异同? 3)自我指称语在博士生学术论文与国际期刊论文中的使用功能有何差异? 通过对比160份中国北京某高校理工科博士的学术英语写作课程期末论文和160 篇高质量国际期刊论文中的自我指称语的异同,并采用语料库分析,人工剔除和访谈的研究方法,最终得出以下结论: 1) 博士生作者比期刊论文作者更多使用自我指称语,但存在重复使用自我指称语、“we”代替“I”来弱化作者显现度等特征。2) 就学科分布而言,理科博士生比工科博士生更多使用自我指称语。3) 从语篇功能来看,博士生作者主要将自我指称语用于作者显现度较低的功能,并多通过被动语态与论文中的观点、论断保持距离。
王晶晶老师强调,学术论文并非只是客观报告实验成果,而是作者通过运用修辞策略,达到与读者有效沟通并说服读者的目的。因此,无论是学术新手还是青年学者,都有必要了解学术领域的写作规范,掌握学术写作对话与交流的特性。
整场讲座气氛和谐,融洽,主题与外院老师和学子息息相关,现场反响热烈。尤其是作为湖大校友的王晶晶老师,引起了学子们的深深共鸣,为外院学子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最后,郭熙煌教授总结了今天的学术讲座,并用“学术自由”升华了今天的主题。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走向尾声。
专家简介:王晶晶,女,应用语言学博士,国家联合培养博士计划剑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我校本科,硕士。研究方向为学术语篇、学术写作和体裁研究。担任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TESOL 2018 international & English Language Expo 等国际SSCI权威期刊及会议特邀审稿人。在《外语教学》、《外语界》、《现代大学教育》以及Teaching English at Tertiary Level等国内核心期刊以及国际重要会议发表论文十余篇,获得2017“清华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清华大学优秀博士毕业论文”称号。多次在雅典、剑桥、日内瓦、香港等国际学术会议做学术报告并主持小组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