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9日下午,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树槐教授应邀到我院讲学,他在金沙js93252逸夫A2014学术报告厅进行了一场以“英语读者语言取向的实证调查及启示——以《孔乙己》的杨宪益、莱尔译本为例”为主题的精彩讲座,我院部分教师和研究生参加讲座。
本次讲座由杨元刚教授主持,杨老师首先简要介绍王树槐教授的学术经历,王树槐教授博士毕业于南开大学,是英国曼切斯特大学访学学者,他专门从事英汉翻译教学者和研究,科研成果丰富。王树槐教授的新作《翻译教学论》2013年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该书广泛介绍国内外的各种翻译教学理论并评析它们的得失;同时作者提出各种句/句群的逻辑组块模、翻译教学的层次和策略、翻译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以及用以支助学生的各种方式,包括建立语料库以及各种支架支持等,这本专著对于翻译教学实践具有相当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王树槐教授的讲座主要是报告他对英语读者语言取向所做的实证调查及其启示,讲座内容丰富,旁征博引,清晰缜密,赢得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王教授首先从翻译界的大背景谈起,谈及大翻译家奈达及其翻译理念、翻译研究的类型和目前翻译研究的现状和方向,王教授认为描述性翻译研究是我们翻译研究者可以追寻的方向,在这个方面可以有所突破。王教授由此引出了他以《孔乙己》的杨宪益、莱尔译本为例对部分英语读者的语言取向所做的一个实证调查研究,王教授指出不同国内学者对杨宪益和莱尔的《孔乙己》英语译本说法不一,褒贬不一,于是他将读者群转向英语读者,从而分析英语读者对这两种译本的不同看法。王教授选取了30名英语读者,在他们读完两种《孔乙己》英语译本后,对他们进行调查访谈,王教授分别从整体阅读反应和单句阅读反应两个大的方面对其调查结果进行了详细的解读。王教授报告了从真实的数据中反映出的这30名英语读者对两种英语译本在词汇、词义、句法、文化词项、叙事方式、情感处理等方面的不同喜好,并且结合例句,文字描述,一一解释,由浅入深,通俗易懂。最后,王教授对该实证调查研究做了一个简要的总结,得出了对英汉翻译中词汇、词义、句法、文化词项、叙事方式、情感处理等方面的启示,并且指出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需慎重考虑文化的对等和译语读者的接受效果,从而更有助于译语读者的阅读。
最后,杨元刚教授对王树槐教授的讲座进行了点评和总结,杨老师指出,做翻译和研究翻译是两个不同的层面,翻译实践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活动,翻译的语言学研究路径使翻译研究变成了一门科学,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翻译研究变成了一门学科,真正的描述翻译研究不对翻译作品进行价值判断,而是探究译者为什么选择这个文本进行翻译,他如何翻译原作,翻译后作品在译入语文化中的流传和接受程度如何。杨老师指出王教授的讲座具有三个特点,对比的特色,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描述和解释相结合,这场讲座给了我们在座的师生一个很好的启迪,做研究,应该学会创新;做研究,也要学会选取语料,有说服力的语料可以让研究更有信度;做研究,要从小处入手,小题目,新视角,这些都是我们可以从王教授的报告中受益的地方。本次讲座也在在座师生的掌声中圆满结束。(通讯员:曹叶琴、付柳)